网上曾流传一个笑话:
话说几个朋友相约去看海。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其中一个朋友按捺不住脱口而出:
“我靠,好大的海。话音刚落,立马遭到朋友们的鄙视。这时一个朋友略加沉吟道:面朝大话、春暖花开。大家点头称赞。”
为何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说的话结果却不一样呢?其实这里不仅是一个俗、一个雅的问题,而是第二个朋友把这种美景说的很详细,具体而已。对学生而言,平时习作三言两语,字数总达不到要求而失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本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谈谈如何把内容写地更具体。
一、写活人物:外貌和行动
我们常常会读到一些写人的文章,尤其是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我的奶奶很慈祥。我的爷爷很慈祥。我的弟弟、妹妹很可爱”
诸如此类的句子。这样的人物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给读者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描写是每一个作者都会遇到的作文。那么如何把人物形象写的更加形象动人、深刻呢。曹雪芹就是一个善写人物的高手,请看其作品《红楼梦》的选段: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第三回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马上就会想到写地是谁?
一个瘦弱、可爱、安静的古典女子——林黛玉。
一部《红楼梦》有名有性的女子多达几百。但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子,林黛玉绝对是最经典的一个。原因何在?除了那些故事情节以外,这和本段的外貌描写是分不开的。
这一段外貌描写,曹雪芹主要抓住了林黛玉的:眉毛、眼睛、脸面、身材、动作等,这样写还不够。伟大作家就是伟大作家,曹氏紧接着又写了她的行动、状态。如此,这样的一个大美人就立体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当然,还有贾宝玉: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红楼梦》
我们的习作中,往往只是单纯的进行外貌描写,而没有加入人物的行为。因此,人物显得很沉闷、单调。
再如鲁迅的《祥林嫂》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典的人物形象。此时的祥林嫂虽然刚刚失去丈夫,但是人年轻、充满活力。鲁迅抓住人物的衣着、脸色,写她的年轻,接着写她的行动。说明祥林嫂不仅年轻而且有活力。
外貌、衣着加上活力更能立体的展现一个人物。
二、生动传神:妙用修辞
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鲁迅《书信集·致李桦》
很多写作大家都喜欢在作品中运用修辞。它就像化妆品,可以把语言画的很美丽。修辞的种类很多,常见、常用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想象、通感等。比如、说一个女子的身材好,我们常用“火辣”一词。古人的说法不仅形象、而且生动,给人一种画面感。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
回眸一笑过,倾国倾人城。
——白居易《本事诗.事感》
此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柳,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无不倾城。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芙蓉面,杨柳腰,无物比妖娆。
——张可久《梧叶儿·席上有赠》
“小蛮腰”“束素”“杨柳”是不是比“火辣”好多了,不仅形象,而且还生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经典的。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
拟人同样可以把句子写的形象、生动、有趣。老舍,北京人,语言生活化、风趣、幽默、有味,也是一位善用拟人修辞的大师。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济南的冬天》
在此,老舍把“小山“比拟成一个母亲,济南比拟一个孩子,既形象又好玩。
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还有描写“水”和“山”的关系的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也非常有意思。
夸张用的好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毛泽东
“修辞”就像是女人的化妆品,运用得好可以把你的作品画出迷人的微笑。
三、景物细写:多角度
描写一个主题,有时候只是写了三两句,就写不下去了。这时候我们可以转换思路,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比如写作《夏天的成长》,如果你只是写人物的成长,充其量,也就是把人从小往大了写。思路、内容很窄,文章肯定没有厚度。如果,你先是描写园子中景物的成长,再是万物的成长,最后是人物的成长。思路是不是就打开了。文章也显得充实有力。再如宗璞《丁香结》: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宗璞《丁香结》
文章从丁香花的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描写。生动、具体、形象的丁香结仿佛就在我们面前。《水浒传》中也有精彩一例: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平时,我们描写打人,会说“打肿了”“好疼”,最多流血了。很平淡、谁都会说。但是,罗贯中描写“打人却不一样。不仅运用到比喻、还运用到色彩、味觉、听觉。非常具体、生动、形象。
四、场景具体:内在逻辑
对场面如何进行描写呢?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作者会用:好多人、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等词语。这是笼统的说法,如何把这种人山人海的场面说出来呢?我们可以借用场景法,
以《开国大典》为例:
(1)按坐落方位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2)按出场顺序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3)借用:有的……有的……有的……
走起路来象客人,吃起瓜子来,头不歪眼不斜的,温文尔雅,都变成了大家闺秀。有的着蛋青色布长衫,有的穿了藕荷色的,有的银灰的。有的还把衣服的边上压了条,有的蛋青色的衣裳压了黑条,有的水红洋纱的衣裳压了蓝条,脚上穿了蓝缎鞋,或是黑缎绣花鞋。
——萧红《呼兰河传》
人物虽然很多,创面看似很乱,如果按照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编码。会把场面写的有顺序,也很有条理。
五、句子内涵:想象联结感受
“想象“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手法,它把描写对象写的很细、很具体。不过,我们常常只是把描写对象就只是想象,而没有进一步进行感悟。总感觉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真正的写作高手不仅仅运用到想象,还会在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感悟。这样使句子不仅具体、形象,还会生动、有深度。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老舍《草原》
这段话描写对象是“小丘“,作者把它比作中国画。这里就有了具体、生动。作者还不过瘾,又进一步把这种感觉感悟出来了”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同样林海音也是这种写法。
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如果袋中有钱该多么好?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回来这里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弹簧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林海音《窃读记》
作者小时候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地点,当想起来时,已经很久了。作者没有用简单一个“饥肠辘辘“来形容,而是用了一个想象和感受,把当时看书的喜悦和饥肠辘辘的感觉说了出来。这给读者营造了一个画面感、场景感,很容易就把作者带进作品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把一个句子写生动、有味;把一个场面写的有序、有条理,只要掌握掌握这些方法,你也可以。当然,写作技巧何止千万,这里只是一鳞半爪而已。
我的创作:
运用以上所学的写作技巧,把下面的句子或场面写具体。
1.天上的星星好漂亮。
2.远处的白云很悠闲。
3.傍晚公园(场景)
4.街头一角(场景)
名师推荐:
1.林海音《窃读计》
2.罗贯中《水浒传》
3.鲁迅《彷徨》
4.曹雪芹《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