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是我国传统的观赏花木,也称百结、情客、鸡舌香、支解香、如意香、百里馨等,以紫丁香、白丁香和暴马丁香居多。丁香因其独特的芳香、繁茂的花朵、优雅而和谐的色调、丰满而秀丽的姿态,深得人们青睐。
京城有两处赏丁香的 地点:一处是城南的法源寺,另外一处是门头沟的千年古刹戒台寺。其中戒台寺地处山区,平均温度比城里低3摄氏度至4摄氏度,丁香花期长达一个月。“ 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城里已经难觅丁香芳踪,戒台寺的丁香才刚刚盛开,这也是一年中戒台寺景色最为绚烂的时期,
古诗云:“钟声启,鼓点跃惺忪。晓露丁香花欲滴,芬芳扑鼻透腔胸。”寺庙中种植花木, 即是丁香。因丁香花浓香,叶片为心脏形,有“心诚则灵”寓意,所以丁香也为“菩提树”。每年自4月初开始,戒台寺便是一派名花齐放,香溢满园的唯美景象。
古丁香是寺内十分珍贵的花木之一,树龄在年以上的有20余株,据说这些古丁香是当年乾隆皇帝初游戒台寺时,为了给古刹增辉,特命人从圆明园畅春园中移植而来。即使在故宫的御花园也仅有两棵而已。戒台寺的古丁香数量和品种之多,在京城实属罕见,堪称京城 。
“一树百枝千万结”,丁香盛开时节,白色、淡紫、紫红的各色花朵布满树冠,古寺内芳香弥漫,如同仙境。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 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
寺院坐西朝东,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的山门殿、钟鼓二楼和天王殿。
山门殿和天王殿两侧与院墙相连,左右各有一个旁门,天王殿的旁门外侧各有一株白丁香。在这里,门、楼、殿和丁香和谐共存,特别能体现寺院花卉的韵味与禅意。
地藏院在中轴线之北侧,门外和门内都有树龄余年的丁香。
地藏院北侧的花园里几十株丁香同时怒放,香气满园。
工作人员骄傲地向我们介绍稀有的八瓣白丁香。
重修的千佛阁为三层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庑殿顶。宽27米,进深24米,高30余米。
数数有多少脊兽,就知道千佛阁的级别有多高。
千佛阁院墙内伸出的丁香花,花开正盛。
从千佛阁往北拐,我们看到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内幽雅清静,自清代以来,这里以种植丁香、牡丹闻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种,更是锦上添花,故称牡丹院。清恭亲王奕欣曾在这里隐居10年。
前院东厢房前有两株丁香,雕梁画柱与下垂的丁香景物结合,举目皆景,令人心旷神怡,居住于此,适合修身养性,调养生息。
前院与后院之间通过一个垂花门相连接,后院不对游客开放,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进到后院观赏了几分钟。后院东、西、北三面的房屋皆有回廊相连,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坛各自成景。
戒台寺的牡丹是年乾隆御赐,光绪十年(年)恭亲王奕欣来此养病时又从恭王府引种了一些名贵品种。牡丹花除了红、白、粉、*等色,还有奕欣亲手栽种的“黑牡丹”。此花呈粉红色,但花瓣内侧的筋脉是黑色,越靠近花心,黑色越深,历经百年依然能开出硕大娇艳的花朵。
大雄宝殿后的丁香树,树枝已经高出屋顶很多,可见其形之大。而低垂的丁香与红墙映衬,非常醒目。
顺着山间的台阶,拾级而上, 到达观音殿,便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寺内的古建筑很多,年被公布为首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双塔,位于戒坛院的山门外。两座墓塔型制基本相同。一座为八角七级密檐式实心砖塔,为辽戒台寺僧人法均和尚墓塔,另一座为法均和尚衣钵塔,为八角五级密檐式实心砖塔。
真武殿前的金碑是为纪念戒台寺第三代祖师所立,碑文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戒台寺内除了丁香以外,还有一株榆叶梅非常珍贵。红墙边上的榆叶梅,碎花、重瓣、垂枝,花期短,树形独特,光影迷离。
春天里最为普通的连翘,在戒台寺也有不同凡世间的韵味。
转悠了半天,终于还是要离开。再次来到花园。在绚丽的丁香树附近流连忘返。“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此情此景,难以说再见。
古寺兰香------春游大觉寺和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