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七十二候历起源地历山

历山 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南部,中条山脉东段,地处运城、晋城、临汾三个地市的垣曲、翼城、阳城、沁水四县毗邻地界,总面积公顷。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河流域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

历山南临*河谷地,北倚汾渭地堑,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是山西省南部 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和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集旅游、探险、狩猎、考古、写生、度假为一身的旅游资源丰富的综合性风景区。这里奇峰异洞与青山碧流相辉映,形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绚丽景色。奇峰、怪石、清涧、溶洞、冰帘并称“五绝”,林涛、山风、冰雪、雾雨、光影、古迹、植物、动物、药材、村庄共名“十胜”。以大自然风光为主的“绝胜”景观,构成了历山旅游区的7个景区、多个景点,其中的 峰舜王坪,海拔米,为诸景之冠。

独特的自然气候

历山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0.9%,保护区内大气、土壤、水源、环境质量品味极高且无污染,是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天然氧吧,素有华北“绿肺”之称。

由于常常受来自东南沿海季风的影响,而山的西面和西北又经常受到来自新蒙高原寒冷气团的袭击,冷气团在前进过程中又遇到高山的阻挡,无法扩散,因而形成了大量的降雨,素有“有云就是雨”之说,也形成了历山独特的多样性气候特征。

历山年均气温8-12℃,昼夜温差较大,历山脚下的西闫镇与翼城县相比, 气温一般相差8℃左右,是晋南夏季 的休闲避暑胜地。这里的年降水量为-毫米,集中于7、8两个月。受独特气候影响,位于历山南面的垣曲县年平均降雨量为.5毫米,而北面的翼城县仅有.3毫米。尤其7-8月,天气复杂多变,短时强降雨经常出现,如果有幸,你可能还会见到8月飞雪的奇观。而受常年雨水冲刷,保护区形成了奇妙、多变、险峻、山高谷深、环境恶劣的七十二混沟。复杂多变、恶劣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再加上当地有关野人猛兽的传说,为历山蒙上了一层诡异莫测的神秘面纱。

这里的土壤属半干旱暖温带森林草土,为褐色地带,1米以下为棕色森林土壤,1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峡谷地带为冲击积崖土,土壤的多样性是由地形、气候、海拔高度、坡向的不同和植物的差异而造成的。在保护区的七十二混沟内,有一处面积公顷的原始森林,是华北地区保存下来的 原始森林,对于研究*土高原的森林和气候变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景观也有“墨脱归来不言路,混沟归来不言沟”的说法。

历山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山西省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根据调查,有野生动物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45种。野生植物种类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种,国家二、三类保护植物8种。这里有中国 的暴马丁香树,胸径达1.6米的 的连香树,还有面积 的翅果油杉树。年,翼城县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翅果油树之乡”,并建立起了“山西省翼城翅果油树自然保护区”。

这些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春季各种植物抽叶开花,*、白、红、紫,山花烂漫,小草青青,生机勃勃。夏季植物生长旺盛,树木郁郁葱葱,满山遍野一片翠绿,“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历山景色的真实写照。秋天是各种野果成熟的季节,到处都是硕果累累一片丰收的景象,特别是一夜秋霜过后,层林尽染,红叶在秋阳照耀下热烈而绚丽,灿烂而鲜亮,有的深红,有的浅红,深深浅浅组成了一个红叶的世界,覆盖着秋天的历山。冬季在一片灰色中有常绿松类呈现出点点绿色;大雪过后,白雪皑皑,犹如玉山,给人们展示一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动人画面。 看的要数历山的冰景,它封冻早,解冻迟,持续时间长,数十米高的冰山、一片片冰帘,一支支冰柱构成一幅琳琅满目的冰雕胜景。

舜耕历山

舜王坪为历山 高峰,海拔米,位于翼城县东南部,是历山风景区的主景区,因“舜耕历山”于此而得名。坪顶拥有余亩亚高山草甸,其南边悬崖峭壁下,为2.3万亩的历山原始森林。坪顶有舜耕历山、舜王庙、舜王犁沟等遗迹。坪上气候一日多变,红日下会下起丝丝细雨,阳光下也起云生雾,一日可领略到四季奇景。“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水过远溪。*河遥入望,天际一红霓。”清代诗人张尔墉游历山时,曾留下这样美好的诗句。

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华夏至圣。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

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他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 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务。尧把帝位禅让给舜,28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

七十二候起源地

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历山也因此得名。

“物”指生物,“候”指气和候。历山在当时农业已经很发达,农耕的需求使人们开始细微地观察自然现象。传说,尧的继承者舜,带领人们观察总结自然现象,“水始涸”“候雁北”“蛰虫始振”、“虹始见”“萍始生”等诸多物候特征被记录下来,并用于指导当地的农事活动。其简单易记、方便实用的特点,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

观察自然,总结规律,历山成为七十二候起源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在晋南一带,老百姓在秋分前一定会把麦地腾倒出来,并尽量在秋分当日把麦子种进地里,然后静待冬天的一场大雪——“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些耳熟能详的生活经验,不仅有植物的,还有动物和非生物的,如“云走东,雨不凶;云走南,水满塘;云走西,水产陂;云走北,晒死贼”、“枕头回潮、雨在明朝”等。这些,即是我们所说的物候观察记录,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寒暑差异较大,同一候应,出现的时节可相差很远。随着易代更都,七十二候的候应曾几经修改。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omadingxianga.com/bxcj/1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