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baidianfeng.39.net/qwzj/
去巴黎之前要干什么?当然是看电影!
一起在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中畅游吧!
1.
巴黎-流动的盛宴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巴黎。
世界上的每个伟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进化历程,他们在时间银河中的某一处超星爆发般闪耀,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印记。
巴黎,这个崛起自17世纪的美丽城市,经过了革命的洗礼和奥斯曼男爵大刀阔斧的改建计划,褪去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古老的外衣,终于在19世纪站在了世界的中心。
艺术、文学、音乐、舞蹈...全欧洲+美国的艺术家们都聚集在这里,一切的一切仿佛都以这里为中心在向外辐射,海因里希·海涅于是说说,“巴黎,我们新的耶路撒冷”。虽然战争曾经让她创伤,但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无法抑制地被她吸引。
电影的开场,伴随着悠扬的《Situvoismamère》,镜头缓缓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遥远的不能再遥远,也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巴黎——不仅是那些伟大的建筑,连角度都这般熟悉,这般亲切。现在请配合音乐,享用这场流动的盛宴吧:
这是从16区一条叫作AvenuedeCamons的小巷角度看的铁塔(看铁塔的角度千千万,能和伍迪艾伦选到同一个角度,也是幸事)
杜丽乐花园广场上的水池,围坐乘凉的人们
以及晴好日子里一凳难求的绿色椅子
这是在西岱岛隔壁的圣路易岛上,隔着河看背面圣母院的角度,认出这个角度是因为这座连接2个小岛的圣路易桥,不同于其他桥,它不是石桥。如今这个角度,已经看不见那迷人的哥特芒尖了。
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红磨坊),位于蒙马特高地,是美好年代的网红聚会之所,歌声舞蹈美丽的姑娘,浪荡的印象派才子,都在这里了。
蒙马特高地圣心大教堂的背后的小巷
巴黎歌剧院
协和广场的海神喷泉,背对方尖碑朝南便是这个景致了,桥对面是多年的波旁宫(lePalaisBourbon)
从左岸往西岱岛走,走到圣米歇尔桥(PontSaint-Michel),便看见了圣母院正面。它虽然不是距离圣母院最近的桥,但RER线和地铁M4的[圣母院站]就在这里下车(看见截图右侧的楼梯了吗,便是RER线入口),所以这个角度身为游客的我们一定不会陌生。
暮色下,凯旋门前的香榭丽大街
大家的卢浮宫
伍迪艾伦很会选地方,论风流人物,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城市,可以比得上s的巴黎。
从17世纪开始,巴黎便是群星闪耀:从伏尔泰到卢梭,从司汤达到巴尔扎克,从福楼拜到雨果,从莫泊桑到王尔德,你在不经意散步间便会经过他们曾经走过的足迹。
到20世纪,巴黎的影响范围扩大至全球,一战后整个西方世界所有有趣的人,似乎都挤在了巴黎。文学青年、艺术家视这里为圣地,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也在这里发展。
海明威在丁香园构思着《太阳照常升起》,伏波娃和萨特在花神咖啡馆调情,菲茨杰拉德凭《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举成名,普鲁斯特在追忆着他的似水年华;毕加索和马蒂斯在这儿寻找着自己画作的买家......
所以,海明威才会说:
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2.
颜值的盛宴
好的美国人,死后去巴黎(by托马斯·阿普尔顿)。所以伍迪艾伦带着欧文·威尔逊扮演的一个成功的小说家GilPender,来到了巴黎。他是好莱坞宠爱的小说写手,有白富美未婚妻。可是他并不稀罕比佛利山庄的大别墅,他倒希望自己住在巴黎的小阁楼里,写出一本真正的小说。
p.s欧文·威尔逊扮演这种角色得心应手,要么是写不出小说的小说家,要么是写不出报道的记者——参见《马利与我》
而在巴黎,他的文学青年之*终于熊熊燃烧起来。
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有一千个理由成为经典,但首当其冲必然是颜值!抖森版本的菲兹杰拉德,以及男子力爆棚的海明威,噢千万别忘了AdrienBrody版的神经质达利——果然,美男子只能由美男子来演绎啊~(来自颜控内心深处的呐喊):
抖森和菲茨杰拉德本尊-同款中分波浪赞
电影版和海明威本尊(海姆曾是小鲜肉)
AdrienBrody版和达利本尊-都帅爆了
另外,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妻子泽尔达的日常争风吃醋也是亮点,众所周知,钢铁般的直男的海姆(海明威的昵称)和柔弱易推倒的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一直有着说不明道不清的美好友谊。但泽尔达很是看不惯海姆。
海姆不甘示弱,他在书里毫不掩饰地透露了对泽尔达的不喜欢,他认为泽尔达故意利用那些追求她的人,让菲兹杰拉德感到不安,只好夜夜陪着她玩乐,没有时间写作:“...于是他只得跟着她去那些酒会,这一切摧毁了他的写作,而她嫉妒他的写作胜过一切。”(《鹰不分享》)
这一段被伍迪艾伦完美表现了出来:
而且,海明威还写道,因为泽尔达对菲茨杰拉德的size不满意,所以菲茨杰拉德让海姆给他量尺寸......海姆安慰说他很正常,不信可以去卢浮宫看看那些雕像~顺便黑一手泽尔达:“她是为了让你丧失信心才这么说的。”
——至于是什么size?我可不懂啊我年龄还小。海明威·真·老司机。
当然,本片更为重要是颜值在线的所有女性角色——影后玛丽昂·歌迪亚诠释的迷人又妩媚的Adriana、《时空旅恋人》RachelMcAdams扮演的甜心派未婚妻、法国第一夫人CarlaBruni的讲解员全身散发着法式情调......
甚至是路边卖老唱片的女孩,都是主演《阿黛尔的生活》的LéaSeydoux(她也是碟中谍里那个钻石女杀手),连神经兮兮的泽尔达也好可爱,不难理解菲兹杰拉德对她的迷恋。
也难怪,巴黎再迷人,男主也无心欣赏
影后的Adriana,颜值真的太能打了
即使角色不讨喜,RachelMcAdams还是很好看
法国第一夫人就算穿zara都好看
LéaSeydoux演的了杀手,驾驭的了蓝头发,也可以演小清新领家女孩
菲兹杰拉德和泽尔达(抖森真的是人类至宝)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几张图中,泽尔达、Adriana的穿着,都是典型的20世纪初欧洲最时尚的女士打扮——“flapper”,她们带着波西米亚风格发带,留着类似的波波头型,穿着落腰款式的连身短裙或长裙,听爵士乐,吸烟饮酒,享受丰富的社交活动。
光彩照人的flapper小姐姐们
想要更了解这种服装风格,看《唐顿庄园》便是,第三季中,战争结束,巴黎的时尚流传到了海峡对岸,庄园的女士们结合英伦风格把这个股潮流诠释到了极致。
回到影片,当玛丽昂·歌迪亚轻衣薄衫,轻轻靠在门边吐着烟,在那一刻,你和Gil都会确信,的*金年代已经回来了。
3.
跑个题:money的盛宴
作为一个合格的金牛座,其实看这部片子第一个感觉是:男主和未婚妻真的好有钱!一开场在吉维尼莫奈花园,未婚妻的包是Gucci,然后从Chanel、Dior到Hermes,总之天天换。
他们在巴黎入住的是LeBristolHotel的套间,看一眼床单便知。要知道这间酒店普通房间都每晚近一万人民币。但根据床单和窗帘上配套的紫色花花来看,这二位住的是平米的“全景套房”,每晚一万欧元+起...对,欧元
——那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在预订巴黎的住处时,无意在别处看到了酒店房间的相片,被花花床单吸引的我兴奋地说“真好看呀”然后去booking搜索,结果看到价格后,我:“噢也就那样吧,并没有多好看...”感受一下
对比一下,花色一样的
未婚妻的妈妈虽然出场不多,但每次都背着各种size各种颜色的birkin念叨着“cheapischeap”鄙视众生。未婚妻和妈妈的行李包以及她用的首饰盒(就是男主从里面偷耳环的那个),都是goyard的。一起变成一颗柠檬感受一下
Goyard首饰箱
当然,未婚妻一家三口的设定本来就是毫无文艺细胞的世俗白富美家庭嘛,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不要再做柠檬精了,赶快回到正题。
4.
“那里”的盛宴
看书的时候我常在想,如果进入了书里,到了作者的年代,会是什么感觉?在此之前,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概念。
你不会见到任何一部穿越题材,像伍迪艾伦这部处理的这般平淡,甚至平淡到,我都没办法用“穿越”这个不平淡的词来形容这个故事。那么,就用“到那里去”来代表Gil的几次“奇遇”吧。
第一次到那里去,精彩至极,ConalFowkes坐在钢琴旁弹唱着“Let’sdoit”,菲斯杰拉德和泽达尔夫妇端着酒向海明威介绍你。这里开始我知道了,进入书里的世界是什么感觉:那是一个个熟悉的人物,说着熟悉的话语,出现在你面前。像很久以前就认识的朋友一次稀松平常的重逢,一切如行云流水般舒畅。
第二次到那里去,Gil有幸让斯泰因夫人看了自己的作品,认识了毕加索和他的情妇Adriana(玛丽昂歌迪亚饰演),并在后面几次见面中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两人还顺手解救了神经发作要跳河的泽尔达。
第三次到那里去的Gil遇见了达利和一堆超现实主义小伙伴,当时Gil真的很想找人说一说这段奇妙的穿越之旅,无巧不成书的,他的倾诉对象竟然是达利、曼雷和布努艾尔。
(曼雷: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家;布努艾尔:西班牙导演,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而达利,不用介绍,大家都很熟悉他的超现实主义画作)
顺带一提,这位曼雷演员和本尊(达利右边)也是神似了:
这是一段令人笑到滚地的环节——遇到这几位哥们儿,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幸运的是,不论你再怎么说出天马行空的话语,说自己来自未来21世纪,他们也不会当你是疯子而躲开;
不幸的是,同样也没人注意到你的奇遇,超现实主义思维的少年们觉得:穿越时空爱上一个女人?这不是平常事儿吗,有啥可说的?然后达利同学还在旁边不停地强行把话题变成犀牛。
然后大家便开始天马行空,曼雷在以这个主题构思着新的相片,布努艾尔则想着怎么拍电影,而达利,贯穿全场虔诚地感受着犀牛。
最后一次到那里去,Gil因为阅读了旧书摊上无意买到的Adriana旧日记,暗戳戳的精神出轨,买了耳环准备去与Adriana表白。
谁知他们俩一起穿越到了Adriana最爱的美好年代(LaBellepoque)。这是我觉得最棒的一段(也是因为我对美好年代的偏爱)
人总是很奇怪,似乎总在向往着不属于自己的一切:21世纪的Gil向往’s风流人物遍地的巴黎,向往海明威所说的流动的盛宴;
而真正生活在年代,可以和毕加索、莫迪里阿尼谈恋爱的Adriana则心心念念着美好年代的巴黎(LaBellepoque,-);
结果身处美好年代的高更和德加却坚持说,当下的时代无聊没有灵*,文艺复兴(LaRenaissance,15~16世纪)才是真正的*金年代。
厚古薄今,似是我们人类的一种传承。
正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念旧的人,都钟情于不属于自己的年代,而又生于不同的时代,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Adriana决意留在s,和印象派画家一起享用战争前最美的巴黎,而Gil却不愿意留在还没有发明抗生素的19世纪,也不愿放弃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年代,两人在红磨坊平静的说了再见。
情,始于念旧,也终于念旧,多么美妙。
最后这一段是剧情的高潮,也是Gil和Andriana感情的高潮,但是却戛然停止,让人忍不住砸吧嘴,意犹未尽。伍迪艾伦通过Gil的顿悟告诉我们:其实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金的年代,便是当下的年代。
5.
当下的盛宴
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电影中的现实也是现实。Gil再没有回去,他不想在旧时代发梦,不想活在幻想里。他解除了婚约,漫步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整点到了,铁塔开始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
这让人想起在《一吻巴黎》中,木讷的男主也是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角度,看着眼前的闪烁的铁塔,害怕着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奥黛丽塔图。
我和Adriana一样,独独钟情于19世纪美好年代的巴黎,恨不能置身其中,所以当她做梦般走进Maxim餐厅时,我几乎能读懂她脸上的每一个表情,听见她的每一刻心跳。
但我也同时知道,巴黎的现实有多么不同:
午夜的街上,永远等不到接你去红磨坊的马车,但极有可能等来抢你包包的小伙子;12点钟声过后,你不可能找到菲茨杰拉德的舞会,但却可以参加瘾君子们的聚会;街边店里的姑娘,不会说着那么流利的英语,还记得你喜欢的唱片;铁塔周身闪烁的一刹那,桥上也不会出现你思念过的人。
但这就是巴黎,是当下的巴黎;是我们的巴黎;
是我的指尖,唯一能触碰到的巴黎。
是我的脚步,唯独可以丈量的巴黎。
过去确似不可超越,但现在的她,也是很好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