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国家林业局启动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开展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这样的应急科研项目的设立,在林业科技史上并不多见。
该项课题由北京林业大学负责,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多名研究人员协同开展研究。
近日,项目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余新晓教授表示,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较年下降18.4%。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防霾治污方面有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4年的艰苦攻关中,项目组全面完成了预期目标和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有关专家评价说:这些研究成果为系统认识森林防霾治污功能和城市森林营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依据,对更好地发挥森林“绿色穹顶”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调控PM2.5机理大揭秘
课题组基于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大气颗粒物监测体系。监测站及监测范围包括10个定位监测站、2个监测塔、个监测样地、种植物种、15种颗粒物化学组分,区域涵盖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不同绿化区、不同污染程度的地区。
据悉,北京市森林植被对PM2.5的调控作用年均量为每平方公里.03公斤。其中沉降作用占比 ,为43.57%;其次为阻滞作用,为34.80%;吸附作用为21.50%;吸入作用占比最小,仅为0.13%。北京地区混交林调控PM2.5作用能力最强,其次顺序为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林,草地调控作用能力 。
首先,就沉降作用而言。白天PM2.5的沉降量大于夜晚。主要原因是白天人为活动使得大气层扰动程度较大,颗粒物更容易通过碰撞吸附等过程沉降在植物体上。从日沉降量来看,一天当中,10∶00至14∶00大气颗粒物沉降量 。早上的沉降量大于下午。从季节来看,夏季大气颗粒物在森林内沉降量 。
其次是阻滞作用。林带具有复杂的枝叶结构,通过改变林带内部大气颗粒物的运动形态,使其运动能量和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颗粒物在林带内滞留。研究发现,人工林下午对PM2.5等细颗粒物的阻滞效率高于早上。
第三,吸附作用。科研人员称,植物个体捕集到大气颗粒物,是植物的叶、枝、茎干等各器官表面与颗粒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依靠植物叶表面结构和特殊的分泌物沾粘降尘。这种方式也最为稳定。树种间滞尘能力的差异,由叶表面的特性、树冠结构、枝条密度等因素决定。
科研人员按植物叶表面的吸附能力进行排序。 类单位叶面积吸附颗粒物能力最强的植物,包括悬铃木、构树、栓皮栎和杜仲;第二类吸附能力较强的植物,有紫叶李、紫叶桃和山楂;第三类吸附能力中等的植物,有栾树、银杏、水杉、*檗、暴马丁香、七叶树、火炬树和核桃;第四类吸附能力较弱的植物,有白玉兰、白榆、旱柳、元宝枫、龙爪槐、丝棉木、椴树、加拿大杨和皂荚;第五类吸附能力弱的植物,有白蜡、毛白杨、鹅掌楸、香椿、*金树、臭椿、刺槐、国槐和水曲柳。
至于吸入作用,则是由大气颗粒物经植物叶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参与植物代谢反应来完成的。
此外,科研人员还确定了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叶片粗糙度、叶片着生角度、叶面湿润性、郁闭度、疏透度、叶面积指数等。他们对森林植被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也进行了评价。
京城绿地奉献15个好天气
经过研究推算,北京市城六区所有植物年均总滞尘量为吨,其中细颗粒物滞尘量为吨、粗颗粒物滞尘量为吨、大颗粒物滞尘量为吨。按照中国环境质量标准,森林植被可以使北京每年达到二级质量的天数增加15天。
依据PM2.5浓度垂直廓线,按照米的高度范围计算,北京市城六区上空PM2.5的平均存量为56.4吨,因此北京城六区的植物年吸附(35.50吨)和沉降(65.85吨)的PM2.5大约是现存量的2倍。
科研人员对北京地区森林植被格局与PM2.5浓度分布进行了评价。据了解,依据北京市环境监测站35个地面定位监测站监测PM2.5浓度均值,从全年浓度分布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的PM2.5污染从空间上呈由西北至东南逐级递增的趋势,这与北京地区植被分布和地势起伏特征高度吻合。植被覆盖较好的北部山区污染程度增加并不明显,而在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北京南部和东部PM2.5浓度普遍增加了40%左右。
社区种啥植物有科学指南
课题研究十分接地气,特别提出了社区散生林木高效滞尘树种的配置技术模式,可以直接用于社区绿化。
专家建议,社区在进行高滞尘树种配置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 限度发挥使用功能。除普通草本植物外,还要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种类的搭配种植;注重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害物质、杀灭细菌病*,以及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
第二,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在社区内部进行树种配置时,不能单纯考虑滞尘能力,还应兼顾不同分区的功能需求。例如在住宅区窗户旁、休闲娱乐区等人员较密集并且滞留时间较长的区域,不应种植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因为颗粒物滞留在叶表面,在大风天气时会造成二次扬尘,反而造成相反的效果。而在道路两旁和社区外污染源之间,则应种植滞尘能力强的树种,阻碍颗粒物扩散。
研究期间,科研人员还分南方、北方两种地域情况,分别筛选出不同污染环境下的建议树种、社区不同功能区的建议树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社区绿地应该如何配置
关于社区绿地配置模式,科研人员提出了五条具体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首先,选择滞尘能力高、耐瘠薄、耐干旱、寿命长、病虫害少的树种作为居住区绿化的主调树种。
高层楼楼间绿地应主要选择耐阴、抗寒、管理粗放、深根性抗风植物以增加绿量。应以乔灌木树种为主,适当增加常绿针叶乔木的应用。悬铃木虽然滞尘能力强、遮阴效果好,但根系较浅,在高层楼间不宜大面积应用。冠幅较小且树形优美的龙柏可与阔叶乔木搭配,作为行道树列植于道路一侧;侧柏、圆柏、油松、白皮松、青杄等常绿树种可丛植或自然栽植于群落中,形成种植带;雪松可进行孤植,作为焦点景物起到园林表达的效果。
此外,以多层次复层植物群落为种植原则,适当留出活动空间,保障活动区绿地空气流通良好,增加居住区绿量、丰富植物季相变化。
其次,将楼体四周统一成整块绿地加以设计配置。绿地具有一定规模后,能更有效地发挥生态功能。居住区中心区域以高层、低密度的点式住宅散布,可有效提高绿地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第三,居住区主道两侧应定距种植滞尘能力强、分枝较高的乔木乡土树种,以有效降低大气颗粒物浓度、减少噪声,有利于沿街住宅的安静与卫生。
高大乔木林下空间比较宽敞的位置可种植大叶*杨、紫叶小檗等低矮绿篱,增强道路绿地对地面扬尘的净化作用。狭窄道路的绿化首先应考虑通风,在保障行道树遮阴效果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植被种植密度和郁闭度,可在道路一侧列植树冠水平伸展的阔叶乔木作为行道树。
第四,楼旁绿地植物配置时应考虑建筑物朝向及室内通风、采光等环境因素。
近窗不宜种植高大乔木,多以小乔木、花灌木及宿根花卉布置;山墙及围墙可选用美国凌霄、五叶地锦等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增加绿量并发挥夏季降温的效果。楼前高大乔木与楼体之间应保持大于8米的范围,以减轻对低楼层采光及通风的影响。
第五,应将居住区广场绿地、中心绿地等开放活动空间,布置在颗粒物污染较轻或颗粒物不易滞留的区域,并根据污染扩散的途径及方式合理配置绿地植物。
半封闭式广场绿地,在污染物来源方向可通过乔灌草结合阻挡污染物侵入。在污染较轻的方向,应留出通风口。与开放式广场绿地和中心绿地相比,合理配置的半封闭式广场绿地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活动空间的空气质量。
营造森林对雾霾防护有作用
根据北京市地理气候特点,经过对绿化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科研人员选择了最为常见的60种植物作为滞留PM2.5等颗粒物量测定的研究对象。
研究结论表明,针叶树种的滞尘量高于阔叶树种。滞尘能力较强的前十种树种包括: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红松、栾树、丁香、山桃、刺槐。
此外,科研人员确定了 的林带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配置结构。林带削减颗粒物浓度的最小有效宽度为15米至18米。 结构为林带宽度40米至50米,郁闭度为0.70至0.85,疏透度为0.15至0.30。
目前,北京的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形成的林带,对北京市的雾霾防护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植树造林,营造树种多样、结构多样的大中型森林,更能有效地对北京市整个生态环境及雾霾起到调控作用。
科研人员建议,在首都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林业建设中,要考虑城市绿地对空气颗粒物的防污作用,合理规划,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打造优美生态环境,促进大气与土壤、水污染协同治理,为打造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提供有力保障。
更多资讯请订阅《中国花卉报》
《中国花卉报》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预订
订阅代号:1-98
河南名品彩叶苗木股份有限公司金蝴蝶构树新品种权号:0020
金凤构树新品种权号: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