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赏花、咏花……以花为媒,借花传情,写花名志,自然的花卉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花草经过历史文化的浸染,早已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和人之间产生了各种微妙的关系。人们设定了花朝节作为百花的生日,还为各种花安排了主管花神。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文物上,花神的形象是被经常采用的绘画题材。在一对清中期的粉彩帽筒瓷器上,记者看到了十二位花神的造型,原本习惯认为花神都应该是女性,却不尽然,这对帽筒上的十二位花神中,不仅有女性,还有男性。收藏者介绍说,这十二位花神中有两位是山西籍。一位是二月的杏花神—杨贵妃,另一位是三月桃花神—杨延昭。威风凛凛的杨六郎做了花神,这是为何?杨六郎受封桃花神与桃木有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自从《诗经》以后历朝历代,歌颂桃花的诗篇不计其数,举不胜举。不仅如此,桃树、桃花、桃林、桃园,凡是含有“桃”字的词语、成语,常具有正能量。而且道家把桃树认为是仙家的神树, 百果,只有桃子可称为仙桃;世上百树,唯桃木可称为仙木。桃树被认为是仙树,桃木有“避邪”的功能。宋代王安石诗里有“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时正月初一清晨将桃符挂在门上,据说可以“避邪”。杨延昭被封为桃花神便与桃木有辟邪功能有关。从明朝时期,道家就有“百花神”之说,但那时没有用人物去代表花名。到清中期,杨柳青年画开始出现“花神”组画,以唐宋传奇人物和历史人物确定花神代表各月。杨家将前仆后继、忠勇报国的精神,杨氏一家的牺牲与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同情与崇敬。人们认为,他们像桃木一样,能驱凶避祸,于是将对桃花的喜爱,转移到杨家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杨延昭身上。用桃花开时,在天地之间抛洒的殷红色彩,象征杨家将一门忠烈的斑斑血迹,就把三月桃花神的冠冕颁给杨延昭! 武则天壮大了洛阳牡丹相传,武则天做了皇帝后,有一次醉酒说第二日要去御花园赏花,那时正是隆冬时节,怎么可能百花盛开呢。可是醉酒的武则天却偏偏下令要百花齐放,第二日,酒醒后的武则天来到御花园惊讶地发现院中花朵果然都听命开放了,可是唯有牡丹抗旨不从。武则天一怒就把牡丹撵出上苑,据说还焚烧了牡丹花枝。这也歪打正着,让牡丹从此在民间广泛种植开来。武则天反而对牡丹在洛阳的繁盛起了推动作用。 其实,武则天是不可能让花随意开放的,历史上她对牡丹确实情有独钟,并为牡丹做过推广工作。 唐宪宗元和八年(年)登进土第的唐代 文学家舒元舆曾在《牡丹赋》“序”中称:“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由此可见武则天确实为牡丹在洛阳的移植、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洛阳的牡丹品种中有不少是从山西迁移过去的。 山西种植牡丹的历史可见悠久,至今,山西古县还有一株上千年的唐代白牡丹,名为三合牡丹,号称“天下 牡丹”,据专家考证,这株牡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 的单株野生白牡丹,已有多年历史。杨贵妃*散梨花树受封杏花神“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诗中这位梨花带雨的女子便是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杨美人当年在马嵬坡命丧梨花树,从此李隆基“一见梨花一惨情。” 梨花虽然很美但在中国古代大户人家的府里都不会把梨花种在最重要或显眼的地方,因为古时人们讲究吉利,梨花是白色的,而且“梨”谐音“离”,有离别之意,因此被认为不是很吉利。杨贵妃*断梨花树,大约也与“离”的谐音有关。 不过,在明代《瓶花谱》中,杨贵妃跟梨花无关,而是被封为了杏花神。 杏花在传统文化中有浪漫和伤感的意境。这与杏花会变颜色的特性有关。她含苞欲放时是红色,绽放后呈粉色,快落英时就变成了白色。“红红白白一树春”是杏花带给 最独特的意境,她含苞欲放时是红的花蕾,繁花绽放时是温柔的粉瓣,而落花谢芳时竟然一身缟素……这恰如杨贵妃的人生。于是,人们把杏花神的位置留给了这位女神。丁香也是佛家的菩提树现代很多人对丁香的了解与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有关,“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从“芭蕉不展丁香结”到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人们赋予丁香一种如梦似幻的愁思,丁香也便成了与爱情有关的花。 不过,漫步在北方的一些寺庙中,你也常常会与丁香相逢。丁香与佛家有着一份深厚的缘分,在明代时丁香树在北方的不少寺庙中很常见,在这里丁香树的寓意如同菩提树。大同的上华严寺便有一株丁香与明代遗俗有关。 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曾在菩提树下证得觉悟,从此,菩提树就和佛教发生了密切关系,被视为神圣之木,广植于佛教寺院之中。佛门在寺院栽种菩提树,除了表示信仰的忠坚和虔诚之外,主要还是为了纪念佛祖得道成佛。可是,真正的菩提树只适种于热带、亚热带。 相传,明代时藏族地区佛教大师宗喀巴诞生以后,在他出生的地方长出一棵白旃檀树(也就是暴马丁香树)。后来人们以这株丁香为中心建起了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 寺院之一。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于是在北方代替了菩提树,人们称它为“西海菩提树”。 从明洪武初年始就有许多藏族僧人陆续来内地云游,他们得到朝廷的特许,可以随意游历内地名山佛刹,驻锡安禅,授徒传教。永乐朝迁都北京,对藏传佛教的崇信及对番僧的礼遇远盛于洪武时期。藏传佛教把丁香树封为西海菩提树,也就陆陆续续种植到了汉地的佛教寺庙中。大同上华严寺种植丁香便与这段历史有深厚的渊源,而大同市的市花也正是丁香。
?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