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胡启亮驻站记者王琳摄影李保荣
“红豆绽放、虎啸山川”是穆棱林区的真实写照。几年来,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所属3个林场(所),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缘优势,着力推动蜂产业迅猛发展,驶入了富民快车道。良好生态放大优势效应盛夏时节,山谷幽深静谧,花香和着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保护区蜂农最忙的季节。在一处山脚下,一排排蜂箱错落有致的摆在路旁。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和平林场的职工老沈和他的老伴正在现场割蜜、抽巢板、抖巢蜂、去蜂蜡、摇蜂蜜,一罐罐新鲜的蜂蜜被采割出来, 馈赠的椴树蜜是远近闻名的蜂蜜珍品。老沈的老伴高兴地说:“我们的蜂蜜没有任何污染源,严格规范采割周期,平均每6天左右绞一次蜜,能有效保证蜜质的浓度,产品供不应求”。
据和平林场郭建*主任介绍,保护区是穆棱河的发源地,地处深山区,是养蜂的天然场所。自年保护区建立以来全面停止木材采伐,森林资源得以恢复性增长,蜜源植物丰富,椴树70-年树龄居多,*菠萝、暴马丁香、花楸、山槐等蜜源植物达多种,为保护区发展蜂产业提供了资源保障。为了保证蜜质的纯正,提高蜂产品的品质,对蜂蜜产地进行溯源管理,建立了电子档案,对所有的养蜂户通过地理标识进行GPS坐标点定位,细化到每个林班、小号,从而保证可以追查到每一户蜂蜜的产品品质,打造保护区蜂产品的品牌。
利好*策延伸产业链条年该局依托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和六峰山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在和平林场、龙爪沟经营所、共和经营所、双宁林场扶持建设特色林蜂养殖基地,组织养蜂大户到迎春林业局参观学习,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和牡丹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到所属林场为蜂农进行技术培训。保护区借助高校技术支撑,不断完善蜜蜂良种繁育、蜂病防治、蜂产品质量检测,逐步培育独具特色的品牌蜂产品。该局成立林产品经销公司,推出穆翔蜂系列产品,探索“基地养殖+产品加工”,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模式,建立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在年该局年初工作会议上将发展绿色养蜂产业确定为重点培育的两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打造具有保护区地域特色的养蜂产业。在技术上大力扶持,注重全面提高蜂农的实用技能,免费开办了4期(每期5天时间)职工养蜂技能培训班,邀请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冯永谦教授传授蜜蜂生物学、饲养管理和蜂病防治知识,共培训新老养蜂人员人,推进养蜂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了蜂农增产增收目标。
“甜蜜的事业”,让生活又有了奔头要让林区职工群众有获得感,就要在就业增收上有新举措。该局做大“转”的文章,加快向“林中转”的步伐,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该局林区职工群众创业就业的主战场,促进职工增收致富。
保护区龙爪沟经营所在和平林场的带动下,把蜂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所推开,广大蜂农突破传统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尝试巢蜜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龙爪沟经营所蜂农杨发明说:“巢蜜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每帘9盒,每小盒正好能装半斤蜜,蜜蜂在里面建巢酿蜜,5-6天后蜜满封壳,这样出产的蜜浓度非常高,能达到41-42度,拿在手里一看白色的封壳里面透着 色的蜂蜜,特别惹人喜爱,按市场收购价15元/盒,一斤蜜就能达到30元,是正常零售价格的一倍。”
林区走上致富路,青山绿水不改颜。保护区的人们和蜜蜂正在辛勤忙碌着,不仅仅在保护区中,越来越多的林区职工在青山绿水之间搞起了特色产业,越来越多像杨发明一样的林区职工把保护生态环境列入自己的“致富经”,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编辑:关勇
审核:张芳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