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为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原产马来西亚,主要分布于亚洲与美洲的热带地区,在大约多年前引种栽培到中国,主要种植在海南和台湾两省,另外在广东、广西、福建及云南部分地区也有少量栽培,其主要加工地为湖南省。目前根据全球嗜好槟榔人群食用槟榔习惯,可将食用槟榔分为两种:
鲜槟榔,有文献报道,印度和中国台湾是世界槟榔鲜果的最大消费国和地区,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也是主要消费国。世界各地食用鲜槟榔的方法也有差异:在台湾和海南,食用方法多为将七至八成熟的鲜槟榔果切成几瓣,用荖叶包着白灰混在口里嚼;在泰国和柬埔寨的山地部落则常在槟榔中加入丁香和桂皮;而在印度,槟榔里可能会包着小豆盏、果子冻、食糖或磨碎的椰肉。干槟榔,即鲜槟榔用石灰水浸泡后用强碱性、刺激性强的香精、香料等特殊处理,也有采取熏烘法加工的槟榔干。咀嚼干槟榔是一种传统习俗,主要流行于南亚地区、南太平洋地区、南非地区以及中国湖南、广东、江西等省。
此外,槟榔也分药用槟榔和食用槟榔,这二者存在很大差异,后者是幼果,包括皮壳一起嚼食用;前者是成熟种子,多加工为中药饮片水煎服用,目前常见生品、炒*品、炒焦品3种炮制品规格。
槟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晋代李当之《药录》。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功效为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用于绦虫病、蛔虫病、姜片虫病、虫积腹痛、里急后重、积滞泄痢、水肿脚气、疟疾的治疗。《名医别录》记载槟榔有“消谷逐水,除痰,杀三虫,伏尸,疗寸白”的功效。清代严西亭的《得配本草》记载槟榔可用于“治泻痢,破滞气,攻坚积,止诸痛,消痰癖,杀三虫,除水胀,疗瘴疟”。但目前未见历代本草记载槟榔具有*性,按《药典》记载临床剂量配伍使用槟榔饮片也未见不良反应报道。槟榔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缩合鞣质、脂肪及槟榔红色素。目前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和鞣质。其中,生物碱中的槟榔碱作为主要有效成分,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也可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等,还具有增加肠蠕动,灭螺、驱虫作用。